我昨天剛拿到我 Dream School 的 Offer – 以人為本的設計與工程 Human Centered Design & Engineering (HCDE)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!我想說可以趁著這個興奮又感動的心情,和大家分享我從 2022 年 4 月到 2023 年 3 月,為期約一年準備申請美國 HCI 研究所的歷程。申請過程真的很辛苦,尤其是疫情過後申請人數爆多,等待的過程也很難熬。雖然我的申請結果沒有全部都出來,但我還是想先來分享我的申請過程,希望能幫到正在思考要不要讀 HCI 或正在辛苦準備美國碩士申請的你。
後來在學校的新生說明會知道,可能是因為疫情結束,今年申請 UW HCDE 的人數是 1033 人,共錄取 155 人,跟過去的錄取率20% 比起來,2023 約是 15%。然後平均 GPA 是 3.65 ( 但我遠低於 3.65 ),而且在新生說明會時他們有特別強調 GPA 在他們考量中佔比非常低。
Table of Contents
Toggle背景
大學:國立台灣師範大學|圖文傳播學系、企業管理學系( 雙主修 ),共180 學分
工作:2 年 ( 實習 ) + 2 年 ( 工作 )
我大學時讀師大圖文傳播學系雙主修企業管理學系,實習和畢業的工作也以行銷、設計和一些寫程式的專長遊走在 Marketing 、 Design 和 Engineering 之間 ( 通常就是以 Marketing 的角度設計公司 CIS (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),過程中需要設計品牌網站、App,我也會瞬間變成設計師或前端工程師協助開發 ) 。
我的第一份正職工作是在一間創投協助新創寫 Business Plan 和做新創產品的 Prototype,因為我的專業本來就很雜,在過程中真的做太多雜事 ( 連記帳都會碰到 )。身為一個浪漫的設計師 (?) 我發現自己其實更喜歡做產品和設計產品,因此下一份工作便找了軟體公司 UIUX Engineer 的工作,也因此有機會真正進入產品團隊開發產品。
原本,因為雙主修企管系的緣故,在教授及學長姐的鼓勵下,我還有一絲絲期待未來可能會讀 MBA,甚至也已經花了 2 萬報名 GMAT 的課程。但在進入產品團隊後,我才開始意識到自己真正喜歡的確實是 UIUX 設計,並且很享受產品從 0 到 1 的過程,因此決定改變理想,申請 HCI 的研究所。
Thankfully, dreams can change. If we’d all stuck with our first dream, the world would be overrun with cowboys and princesses.
申請美國 HCI 碩士|準備文件與時程規劃
Step 01 列出所有在美國 HCI 的研究所
關於在美國的 HCI 研究所,我是參考這個網站:
我列出 39 間有 HCI 或 UX 項目的學校,並且特別篩選出屬於 STEM 的研究所,因為我希望畢業後能在美國至少再工作兩年。
Step 02 在 Excel 中整理各個研究所資料並完成選校
我有一些自己的篩選機制,大家可以當參考就好,畢竟每個人都不一樣:
- 我的GPA 不高 ( 3.28/4.3 ),因此我要分散落點( 就像高中申請大學那樣有夢幻、實際和保底校系 )。
- 必須是 2 年的研究所,1 年太硬了,而且我中間暑期才有時間去實習。
- 我只打算考雅思,因此只收托福的學校就只能忍痛說再見。
- 因為出國打算靠自己,所以我以申請公立學校為主。
- 班級人數不要太少,不然很難上。
- 希望畢業後好找工作,所以要特別找可以實習或做 Project 的研究所。
最後我列出的學校有:
-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| Master of Science in Human Centered Design & Engineering (HCDE)
- University of Michigan | Master of Science in Information (MSI)
- University of Taxes at Austin | Master of Science in Information Studies (MSIS)
- University of Maryland, College Park | M.S. in Human-Computer Interaction (HCIM)
-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| M.S. in Human-computer interaction (HCI/d)
- 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(RIT) | Human-Computer Interaction MS
-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| M.S. in User Experience (UX)
Step 03 列出申請 HCI 所有需要準備的文件
Personal Statement
個人陳述(自傳)
Statement of Purpose
目的陳述(申請動機)
Short Essay Prompt
短文題目(小論文)
Resume/CV
履歷
Recommendation
推薦信
Portfolio
作品集
Transcripts (GPA)
在校成績單
Language Exams
語言成績
Application Fee
申請手續費
GRE
研究生入學考試
Bank Statement
財產證明
因為每一間要求的文件都不太一樣,但我當時就先列出所有可能需要準備到的文件和考試成績,接著再把他們安排到 Schedule 中。
Step 04 申請時程規劃
我是 5 月中離職,開始準備申請,但到 10 月前都還是有持續接 UI/UX 的案子維持生計 ( 畢竟申請真的很燒錢呀!) 。關於時程安排這件事,除非你有找代辦會幫你安排妥當,不然就照著自己的所能做到的規劃走就好了。
我有找唯勝教育諮詢申請的大小事,但沒有全包,大部分時程規劃、撰寫文件、研究所申請都還是自己來。但他們給我很多我認為很重要的建議,像是我在申請過程有一些看不懂的流程 ( 例如獎學金申請 ) ,或是一些爬文爬不太到的潛規則,他們都有事先提醒。我覺得他們協助我最多的還是文件的修改和撰寫,因為顧問 Vance 也是科技業的,所以對於這個領域有滿深入的了解,給了我許多寫文件的方向和修改的建議,我認為都非常實際而且受用。
Step 05 準備申請文件
網路上有各種申請文章怎麼寫的文章,現在有 ChatGPT 幫忙,應該又會更輕鬆了 ( 我其實在後期的 Short Essay 也有用 ChatGPT 幫忙,但我的作法是我把我的想法丟給他,讓他幫我表達得更好,文句我也還會一句一句改,我覺得自己細細雕琢才能夠真的寫得好。
Statement of Purpose ( SOP ) 和 Personal Statement ( PS ):
通常學校只會叫你交其中一份,我自己是覺得這兩份內容會差不多,但有一些細微差距。SOP 是申請動機,所以重點是要從你過去的背景開始寫,描述這些經歷是如何讓你決定往 HCI 繼續鑽研,並且只有這間學校可以帶給你最大的幫助;而 PS 只是在描述你的過去經歷,不需要特別強調申請動機 ( 但最好還是要有關,不要這間學校的特色是動態視覺設計,結果你寫了一堆工業設計的內容。)我因為各種成績都普通,所以我花了非常大的心力在寫這些文件,在收到 UW 的 Offer 後,也證實我在這方面的努力沒有白費。
我申請的校系中只有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和 RIT 要求 Personal Statement,但他們也都有額外出 Short Essay 要描述申請動機。所以基本上我就是 7 月時寫了一篇比較長的 SOP ,然後再依照不同學校的特色和需求去修改微調。
值得一提的是,我有找 Thrive English ( 在公館,有提供英文口說、寫作和文件修改的服務 ) 的英文老師幫我潤飾我的文件 ( 畢竟我對英文寫作真的沒什麼把握 ) ,Cate 很用心的在改稿過程中問得更深入,把我很多更深層的想法都挖出來,讓我寫得更好,我真的很感謝她!
Short Essay Prompt:
不是每一間學校都會要求我們寫小論文,但大部分都還是會有,這時候就要注意不要和自己的 SOP 和 PS 重覆。學校會特別提出這個問題,代表這是關鍵中的關鍵,所以一定要用心寫!
舉例來說,University of Michigan 的 Short Essay Prompt 的其中一題是 What are the critical issues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? ( 250 words ) 這時候就要盡可能地說明你對這個領域的了解和想法,但還是要注意,你的想法和經歷必須是 Match 的喔!
推薦信:
真的很感謝幫我寫推薦信的賴慧文教授和公司總經理及主管,從 6 月告知要請他們幫忙寫推薦函之後就一口答應,陸陸續續接受我不間斷的 Line 提醒也都非常有耐心的回應。關於推薦函,我建議提早詢問你想要找的推薦人 ( 我建議 7 月左右就可以先詢問了 ) ,如果對方說要請你自己寫再給他簽名的話,才有足夠的時間潤稿。
作品集:
我是因為原本就在這個領域有累積作品,所以作品集做得還算順利,雖然實際上要作品集的也沒幾間學校就是了。如果你要申請的學校要求要作品集,但你因為跨領域沒有太多作品的話,非常推薦上 Google UX Certificate 的課程,從頭上到尾就可以做一個非常完整的作品了 ( 但最好預留 2 個月,才能好好把這個作品做完 ) 。
成績單:
老實說,我大學因為雙主修,外加大三時跑社團和實習太忙,導致我的 GPA 只有 3.28/4.3,換算後其實還低於大部分學校的標準 3.0,導致我在申請時很抖。如果你現在還在大學當學生的話,記得還是要顧好 GPA 啊!然後也別忘記修一些相關的課程,證明你一直都往這個方向努力;如果跟我一樣已經畢業了沒救的話,還是可以賭賭看,畢竟我都上夢幻校系了,你也一定可以的!
語言成績:
我的雅思第一次考就有 Overall 7,但因為想要 7.5 覺得比較穩,所以決定再戰。結果,隔了 7 個月再考一次還是 7 ( 不過口說有達到 UW 的 8 ,真是可喜可賀 ),這就是沒有認真讀書的下場,好孩子不要學。然後因為還是沒有達到 UW 的標準,所以我在朋友的推薦下考了 Duolingo 並順利通過。謝謝朋友 JC 的推薦,這個考試真的比較簡單一些,比較便宜 ( $39 USD ) 而且只要考 1 個小時。
申請手續費:
美國的申請手續費大約在 $60 ~ $140 USD 不等,要申請前記得有心理準備會噴掉一堆錢,當時覺得心很痛,但申請上之後就覺得一切值得了。( 不過還是考試噴比較多錢 )
GRE:
大部分的 HCI 是不需要看 GRE 的,但我為了安心起見還是去考了 GRE,背了一堆我現在已經全部忘記的單字。我的分數是 312,儘管 Q 幾乎滿分,但這還是一個 ~ 非常 ~ 普通的分數。其實我不知道我附上這個成績證明到底是加分還是扣分,總之我除了堅決不收的學校,大部分我還是有附上 ( 噢 UW 我沒有附 GRE,還是是因為這樣才上的? ) 當然如果你有考超過 320,那就驕傲的附上 GRE 成績吧!
阿!題外話,如果你程度跟我差不多,而且你只需要考到 310 就能上你想要的學校的話,我建議只要使用 Magoosh 背單字和刷題,應該就夠了。
財產證明:
只有 RIT 要求在申請時附上財產證明,但大概一個月內去申請就好,他們也只要一個月內的證明。
我認為自己在申請過程中做得最好的應該是寫 SOP 和 PS,有機會再來和大家分享如何做寫文件的準備。
關於心態|我希望自己在申請前就知道的事
相信自己,你才會看到自己身上的光芒。
The moment you doubt whether you can fly, you cease for ever to be able to do it.
因為 GPA 不高,再加上英文成績也沒有很令人驚艷,我一開始真的對申請上 Dream School 不抱期待。我很感謝自己雖然成績不夠好,仍然努力補強 SOP,也找到很了解我的推薦人幫我寫推薦函,讓我得以順利進入夢幻校系,但我更希望自己過程中能對自己更有自信。
在申請過程中,有許多貴人,像是我以前師大的專責導師、教授、主管,常常提醒我看到自己身上的優勢。我發現在與這些人對談後,我會因為變得更相信自己,更能順利的把優勢和特殊才能展現在文件上。
學會與焦慮情緒共處,準備期間還是要好好生活
If you want to conquer the anxiety of life, live in the moment, live in the breath.
申請過程因為太過難熬,導致我的情緒起伏很大。這個情緒常常影響到身邊親近的人,像是我的爸媽和男友。這些情緒都是因為害怕自己的成果不如預期,得失心太重導致的。我很在乎他人的看法,很擔心申請不上會對不起辭職半年準備的自己,也對不起認真幫我寫推薦函的人。自從研究所申請都送出之後,我才意識到自己這半年有多常亂發脾氣,真的很謝謝他們在期間對我的包容和鼓勵。
其實不管有沒有申請上都不重要,或許你有更適合走的路,或許你隔幾年會去到更適合你的地方。我們無法預知未來 ( 我覺得自己能申請上 80% 是因為機運好 ) 所以不要得失心太重,一邊申請一邊好好地過生活,才是更重要的,畢竟焦慮不能解決任何問題。一收到申請結果後,我才意識到原來剩下可以常常見面的時間只剩下 5 個多月。這時真的很希望申請時的那半年,可以更好的處理自己的焦慮情緒,用愉快的心情與家人、男友相處。
有耐心和毅力,等待很難熬但值得
Good things take time, as they should. We shouldn’t expect good things to happen overnight.
我認為耐心和毅力是我申請過程中最缺乏的特質,因此在申請過程中,我還將 “Good things take time.” 設置成我的手機桌面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學會等待。我很慶幸自己身邊有許多家人朋友老師,他們都能夠成為支持我的動力。感謝大學同學雅婷、潔禧,告訴我很多申請過程的心理壓力,讓我能有心理準備;也很感謝我的戰友汪一江,跟我一起討論雅思考試和等待過程的焦慮心情。
如果時間可以重來,我想找更多也在申請路上的戰友與我一起同行,我相信在申請過程中若有人能夠與你一起同行,一定會讓你更有動力!